大氣顆粒物監測儀作為環境監測的儀器,其測量數據直接關系到污染預警、科研分析與政策制定。然而,儀器的準確性高度依賴于科學規范的操作。掌握大氣顆粒物監測儀的正確使用方法,是確保數據真實可靠的關鍵。

一、選址布點
監測點位置直接影響數據代表性。應選擇開闊、通風良好的區域,避免靠近墻壁、樹木、煙囪或空調外機等障礙物或污染源。采樣口距地面高度建議為1.5-3米(近地面暴露評估)或按標準規范(如城市站3-15米)。避免強電磁干擾、雨水直淋或陽光直射,必要時加裝防雨遮陽罩,但不得阻礙氣流。
二、儀器校準
使用前必須進行零點與跨度校準。零點校準使用高效過濾器(HEPA)凈化空氣,確認讀數接近零;跨度校準則使用已知濃度的標準顆粒物發生器或經認證的校準源進行比對。建議每3-6個月或在儀器維修、搬運后執行全面校準,并記錄校準證書。
三、采樣操作
開啟儀器后,預熱10-30分鐘,待系統穩定再開始測量。確保采樣入口暢通無阻,定期檢查進氣口有無蜘蛛網、灰塵或昆蟲堵塞。對于β射線法或微量振蕩天平法(TEOM)儀器,需確保紙帶、濾膜或振蕩元件充足且安裝正確。激光散射法儀器需注意避免高濃度粉塵導致傳感器飽和。
四、參數設置
根據監測目的設置合適的時間分辨率(如1分鐘、5分鐘、1小時平均)。選擇正確的顆粒物切割器(PM2.5或PM10),確保粒徑分離準確。對于多參數儀器,確認溫濕度、氣壓等輔助傳感器正常工作,部分儀器需輸入當地海拔進行壓力補償。
五、數據讀取與記錄
實時監測時,關注數據趨勢而非瞬時波動。記錄測量時間、地點、氣象條件、儀器型號及校準狀態。發現異常峰值時,排查是否由局部揚塵、燃燒等臨時源引起,避免誤判為區域污染。
六、日常維護
每日檢查儀器運行狀態與數據傳輸;每周清潔采樣頭、風扇及外殼;每月更換過濾器、檢查干燥劑、清理管路。長期停用時,取出濾膜或紙帶,保持內部干燥。